[五言诗]古风五十九首·三·秦王扫六合
   本条记录 当前有332个赞
  [唐朝] 李白

秦王扫六合,虎视何雄哉!
挥剑决浮云,诸侯尽西来。
明断自天启,大略驾群才。
收兵铸金人,函谷正东开。
铭功会稽岭,骋望琅琊台。
刑徒七十万,起土骊山隈。
尚采不死药,茫然使心哀。
连弩射海鱼,长鲸正崔嵬。
额鼻象五岳,扬波喷云雷。
鬐鬣蔽青天,何由睹蓬莱?
徐氏载秦女,楼船几时回?
但见三泉下,金棺葬寒灰。


注释与赏析
《古风五十九首》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。这五十九首诗内容继承阮籍《咏怀八十二首》和陈子昂《感遇诗三十八首》的传统,或言己抱负,或咏古伤今,或讽刺现实。组诗以夏商周三代以来的“世道之治乱”为基本主题,反映出李白在诗学上并不是简单地附合当时推崇建安的流行风气,而是努力上溯风骚、尊复风雅,深化了初盛唐以来的复古诗学。在艺术上诗人既运用写实手法,又进行想象夸张,有时还把抒写理想愿望和描写苦难现实结合在一首诗里。各首诗相对独立,但在主题、立意、风格及诗学渊源上又表现出整体性的特征。
诗以“古风”为题,而不沿前人“咏怀”“感遇”“拟古”“古意”之类的题目,是因为李白虽效法汉魏而志在《雅》《颂》《国风》,与陈子昂、张九龄仅以汉魏为效法对象不同。为了区别于前人,以自见宗旨,所以称为“古风”。《雅》《颂》的体制过于尊严,并且是王道大行时的创作,李白虽然称唐玄宗朝为“圣代复玄古,垂衣贵清真”,但那只是对本朝颂扬之辞,不可能真的认可其当朝为王道大行之世。所以他最然以《雅》《颂》为诗道的最高境界,但自身的创作,却是不能僭越雅之名。况且《古风五十九首》在内容上也是以讽喻为多,缺少雅的内容。所以他的这一组诗,不托名雅而是托名于风诗,又取前人“拟古”“古意”之意,题为“古风”。
李白以“古风”标题,标志着他对初唐以来的复古诗学的一种深化:初唐诸家如杜审言、李峤等由晋宋夷雅之体入手,以补救齐梁之绝俗,陈子昂、张九龄则上溯汉魏,提倡风骨;盛唐诸家,大倡建安风骨,并时诸人如王维、孟浩然,俱从学习建安体入手。李白在前述诸家复古的基础上,进一步地上溯风骚及汉乐府歌诗,体制更加自由,意趣更加奔放,荡尽齐梁遗风。这一点李阳冰《草堂集序》已经指出:“凡所著述,言多讽兴,自三代以来,风骚之后,驰驱屈宋,鞭挞扬马,千载独步,唯公一人。”“卢黄门云:陈拾遗制颓波,天下质文翕然一变。至今朝诗体,尚有齐梁宫掖之风,至公大变,扫地并尽。”又《本事诗》载:“李白才气高,与陈拾遗齐名,先后合德,其论诗云:‘梁陈以来,艳薄斯极,沈休文又尚以声律,将复古道,非我而谁与?’”这虽然不一定是李白的原话,但的确符合李白的诗歌见解,也有可能是从《古风》其一概括出来的。可见李白的复古,并非简单地追效陈子昂、张九龄等人,也非简单地附会诸家高倡建安体的流行风气,而是更加上溯风骚,糠秕百家,以完全荡尽齐梁宫掖之风为己任。这正是李白将这一组诗取名“古风”的原因。
李白的“古风”五十九首诗,在编排上并无次第。这五十九首诗并非一时一地之作。比较确定的是其二《蟾蜍薄太清》为伤王皇后被废为庶人之事,此事在开元十二年(724),则此诗应该是作于开元十二年之后。其四《凤飞九千仞》作于天宝十三载(754)诗人在秋浦时期。其十九《西上莲花山》作于至德元载(756)诗人由梁宋奔玉华山时。其二十四《大车扬飞尘》作于开元十八年(730)诗人入长安时。这组诗中最晩的作品,据詹锳《李白诗文系年》,为乾元二年(759)所作的其五十八《我行巫山渚》、其五十九《恻恻泣路歧》。
这是李白《古风》组诗的第三首。全诗共有24句,全面评价了秦始皇的功过。诗中谴责了秦始皇,最后落得家破国亡的结局。
六合:天地四方,概指天下。
崔嵬:高大貌。
鬈鬣:鱼脊和鱼颌上的羽状部分。

白话译文
秦王嬴政以虎视龙卷之威势,扫荡、统一了战乱的中原六国。
天子之剑一挥舞,漫天浮云消逝,各国的富贵诸侯尽数迁徙到咸阳。
所谓大命天与,宏图大略驾御群雄。
天下兵器铸为十二金人,函谷关的大门向东面大开,国内太平。
会稽岭刻石记下丰功伟绩,驰骋琅琊台了望大海,何处是仙岛蓬莱?
用了七十万刑徒在骊山下修建陵墓,劳民伤财!
盼望着神仙赐长生不老之药来,徒然心哀!
派大海船入海,用连发的弓箭射杀山一样大的鲸鱼,是为了清除所谓的妖怪。
哦,那鲸鱼多么大啊,额头就有山丘大,呼吸时扬起的波浪势如云声如雷。
鱼刺一张开,青天看不见,有他们在海里,怎能到蓬莱?
徐芾用楼船载三千童男童女去寻仙药,至今没有回来!
看看骊山脚下的深土里,金棺盛的只是秦始皇冰冷的骨灰。

行者的注解
---

叫叫未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