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知公告
本条数据已经被浏览830次
分类
历史类
书的主人
晓路
书名
中国大历史
封面图片
<< 请点击左边缩略图以查看本书封面的完整大图
作者
黄仁宇
出版社
三联书店
版次
2007年2月北京第2版
关键词
黄仁宇
简介
中国历史典籍浩如烟海,常使初学者不得其门而入。作者倡导“大历史”(macro-history),主张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,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纳领,然后在与欧美史比较的基础上加以研究。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,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,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。 为什么称为“中国大历史”?中国过去150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,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而为一个现代国家,影响到10亿人口的思想信仰、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,其情形不容许我们用寻常尺度衡量。 不以道德论史,不以考据为文,纵横捭阖梳理千年历史,三言两语点破王朝利弊,尺度拿捏之处尢见黄仁宇独到的史家眼光。 黄仁宇这部书以短短的二十余万字的篇幅,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。但是,他不是以其短、或未能对于历史的人物与事件细细地加以描述来显示其“大历史”的特点的。大历史之为“大”历史的理由在于,作者一改以往中国历史学家的著述进路,不以史料的堆砌为著述的目的,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的描述为著作的主要关注点,更不以对接近作者时代的历史大事的欢呼喝彩为能事。在著作的意图上,首先确立起一个大意向,“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的压缩,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,和西欧与美国史有了互相比较的幅度与层次,”然后去做进一步的研究。可见,这种“大”历史的著述方式,注重的是对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,注重的是历史本身相沿成型(即汤因比所说的文明类型,或斯宾格勒所说的文化形态)的状描,并且是在区域历史的相互比较中凸现其历史特质。这种历史著述,固然没有引经据典满篇考证那样的学理感,没有继承传统史学用以佐政或臧否人物的用途,但是却可以使我们免除习史的价值负累。因此,我们不必将历史读作“资治通鉴”,不必将历史认作弘扬某种道德理念的工具。跳出历史“应当如是”的价值旋流,满足今天人们习史对历史“何以如是”的因果关系的好奇心。
目录
为什么称为“中国大历史”?——中文版自序 第一章 西安与黄土地带 第二章 亚圣与始皇 第三章 土壤、风向和雨量 第四章 兵马俑的幕后 第五章 第一帝国:树立楷模 第六章 名士成为军阀 第七章 长期分裂的局面 第八章 历史向侧面进出 第九章 统一的途径 第十章 第二帝国:已有突破,但未竟事功 第十一章 北宋:大胆的试验 第十二章 西湖与南宋 第十三章 蒙古人的插曲 第十四章 明朝:一个内向和非竞争性的国家 第十五章 晚明:一个停滞但注重内省的时代 第十六章 满洲人的作为 第十七章 1800年:一个瞻前顾后的基点 第十八章 从鸦片战争到自强运动 第十九章 百日维新、民国成立和五四运动 第二十章 现代中国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 第二十一章 台湾、香港与澳门
书评
---
作者简介
黄仁宇(1918——2000),湖南长沙人。1936年入天津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就读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先在长沙《抗日战报》工作,后来进入国民党成都中央军校,1950年退伍。他早年辗转于求学、从军之途,曾梦想成为中国的拿破仑,然而时代却不允许他有这样的机缘。 其后赴美攻读历史,获学士、硕士、博士学位。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。主张要“从技术上的角度看历史”,而不是简单地以道德评价笼罩一切。参与《明代名人传》及《剑桥中国史》的集体研究工作。代表作有《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》《万历十五年》《中国大历史》等。
备注
---
购买地点
安徽图书城
购买时间
2009/2/13
存放位置
欧洲城
[库]
乙
[列]
子
[柜]
请点击这里查看书库示意图
数据更新时间
2019/2/1 22:43:40
建站以来已发起次数据查询